English

声音从哪里来

2001-04-17 来源:生活时报 牧天 我有话说

读了几十年报,在有些方面却越来越读不懂了。譬如说老百姓最关心的涨价、降价问题,看了报上的声音反会“丈二和尚——摸不到头脑”。

举个例子。北京市话自3月21日起价格有变。怎么变?最快的报道是京城的几家本地报,标题各不相同,但其中表明的一个意思却齐刷刷——“调整资费”、“调价”。可北京市民们最想知道的意思读后还是不明白(即使简单读过全文也还是不明不白),“这市话费到底是涨了还是落了?”报上竟然都没说。还是看其后的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过瘾、明白,《北京市话资费不降反升最大涨幅达119%)》、《收费标准为何就高不就低》、《缘何掐了免费通话》,只要读过标题,一切明了。可这样的文章却太少了。倒是网上对市话涨价的反映强烈万分,都是平头百姓的声音,但真正在乎市话涨价的,又有多少人能经常上网读信息呢?

与涨价的“底下有牢骚、网上有谴责,报上听不到真正的声音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你在报上甚至电视上却常常能看到对降价的激烈谴责。机票打折本来是正常的市场现象,可谴责其“不正规”、“违反行业纪律”的声音却不绝于耳;彩电降价本来是百姓得益的好事情,偏也要被说成是“搅乱了市场秩序”、“恶性竞争,两败俱伤”,甚至还“影响了民族产业的发展”。面对这些声音,百姓即使不信服,也只好读着、听着、看着。

其实,今天的百姓们已经理智多了。“不说白不说,说了也白说”是他们的心理状态。“不说白不说”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宣泄,任何社会、任何时候都会存在;而“说了也白说”,即值得认真思考。此中明显话里有话:起码有“说了也听不到”、“说了也不想听”、“说了也不管事”的意思,这反映的已经不是百姓的尴尬,而应是有关部门的尴尬。

最尴尬的莫过于“价格听证会”。虽然它是上了《价格法》的,可它的境遇最糟。中国电信的有限一次“价格听证会”至今羞答答半遮面,电信价格该怎么涨还怎么涨,看不出与这个会有什么关联,更看不出与会的消费者提出的意见、建议起到了何种作用。铁道部其实才算洒脱,春节涨票价干脆就不开什么听证会,事实证明,谁又奈他何?法又奈他何?如今的听证会,有些像唱戏,红脸白脸唱过就收钱散场;有些像猫儿给老鼠开会,参加会的人都得听召集人的;又有些像旧时酒馆门前的酒幌子——只是挂给人看而已。

说来道去,还得回到“声音”上来,笔者以为,正根儿是,要让日常的声音能代表人民的心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